专注软件造价评估服务

软件成本估算|软件成本评估|软件工作量评估

免费咨询热线:010-82458597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零基预算改革背景下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的转型与挑战

      零基预算改革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正在重塑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的底层逻辑。这项以"需求导向"和"绩效优先"为核心的财政变革,打破了传统预算编制的路径依赖,为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维度的管理挑战。
 
一、预算逻辑重构
      从历史基数到价值创造 传统"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实质上是将历史支出默认为合理基数。这种制度惯性导致部分信息化项目陷入"为延续而延续"的困境,例如某省级部门智慧政务系统的年度维护费用连续五年保持8%的增幅,却未进行过系统性效能评估。零基预算通过全周期价值审视机制,要求每个信息化项目必须重新论证其技术必要性、经济合理性和社会效益性。广东省在2025年预算实践中,正是基于这种逻辑重构,实现了112个专项资金项目的优化整合,释放出超百亿财政资金空间。

二、项目管理升级
      绩效评估体系的重构 改革后的预算评审机制对信息化项目提出更严苛的技术经济论证要求。广州市建立的"五位一体"协同审核机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其通过整合立项评审、技术论证、资金审核、绩效评估和审计监督等环节,使信息化项目预算压缩率达36%。这种转变倒逼项目主体构建全要素绩效管理体系,某地市级"城市大脑"项目在申报阶段即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量化测算出每万元财政投入可降低的行政成本和提升的公共服务响应效率。
 
三、技术治理深化
      数字化赋能预算改革 零基预算改革与信息化建设形成双向赋能关系。在改革实践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预算智能审核系统已在部分省市应用,可自动识别预算申报中的重复立项、虚高报价等问题。江苏省开发的财政项目库管理系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项目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新增信息化项目预算提供精准参考。这种技术治理的深化,使得某智慧交通项目的预算核减率从人工审核阶段的12%提升至智能审核阶段的28%。

四、长期发展平衡
      战略性与持续性考量 改革实践中暴露的短期效益导向问题,凸显出制度设计的完善空间。针对智慧城市、数字底座等战略型项目,深圳市创新设立"跨周期预算储备池",允许部分重点信息化项目获得3-5年的预算保障承诺。浙江省则建立"数字基建项目白名单"制度,对入选项目实行差异化评审标准,兼顾即期绩效与长期价值。这些创新机制有效化解了某跨省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因建设周期长面临的预算中断风险。

五、治理范式转型
      从资金分配到价值管理 零基预算改革本质上推动着财政管理从"合规控制"向"价值创造"转型。某直辖市财政局的实践显示,通过建立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追踪系统,重点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提升40%,用户满意度提高25个百分点。这种治理范式的转变,要求项目主体构建包含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管理有效性和社会影响性的四维评估体系,真正实现"花钱问效、无效问责"的闭环管理。

      面对零基预算改革带来的制度重构,信息化项目管理需要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预算模拟系统,提升项目论证的科学性;完善全链条绩效管理机制,强化预算执行的可控性;建立战略性项目保护机制,确保重大数字基建的持续性。唯有如此,才能在财政资源优化配置与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真正释放预算改革对数字中国建设的赋能效应。

【声 明】此文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

您的项目需求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